close
這趟小旅行自己開車,所以能將台東段的海岸相關景點幾乎玩透透,除了烏石鼻和兩間教堂,其他景點都遇到許多陸客,女兒戲稱,我們這次走的是陸客行程!以下相關景點的介紹文字,大部分都摘自東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的網頁。
烏石鼻是位於長濱鄉南方寧埔村一片伸入海中的岬角,這片突出於海中的黝黑岩體,是火山活動熔岩噴發的產物,為目前全台灣面積最大的柱狀火山成岩體。 除了烏石鼻以外,台灣只有石梯坪以北的石門有柱狀火山岩體,但規模遠比不上烏石鼻。我們停好車後,女兒往下看到下圖這邊可以親近海水的地方,興沖沖的往前走,不料靠近海邊的區域非常滑,姐姐差點跌倒啊!
這邊也是個漁港,漁船就這樣停泊在港灣裡。
老黃去問海巡兄弟,如何前往觀景涼亭?
就是要穿過這片荒蕪之地。
登上了觀景涼亭,剛剛看到的漁船都變小了。我跟兩個女兒說,我們雖然不能體驗「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氣勢,但今天「登烏石鼻涼亭而小漁船」也不錯吧!熱情邀請她們繼續登到岩石最高點,沒人要理我,本宮就自己上了。
越過兩個小岩石山頭,涼亭也變小啦,而且可以看到如首圖那樣的美景。
雖然太陽赤炎炎,坐在涼亭吹風看海倒也不覺得熱,岸邊人家還不時放送著一首首老歌,挺有趣味的。
這三個肉腳,腳程真的有待訓練。下來後我們就直接前往這天住宿的畫日風尚微旅館。
八仙洞是隔天離開畫日風尚微旅館後前往的第一個景點。
兼具地質景觀與史前遺址的八仙洞,位在台東縣長濱鄉三間村一座面海的峭壁上,有自然形成的十數個海蝕洞穴。這些洞穴原在海面,現在卻散布於150公尺高的山壁上,這是因為在東海岸地殼陸升的過程中,海浪沖蝕岩壁較鬆軟的部份而成。八仙洞目前設有步道通往各個海蝕洞穴,其中最大的洞穴是靈岩洞,離地面最高的是崑崙洞,高度有130公尺;其他還有乾元洞、朝宸洞、海雷洞、潮音洞、永安洞、水簾洞等。由於洞穴多被用作開闢神壇,因此洞穴名多帶有宗教色彩。八仙洞也是一處重要史前遺址,曾發現非常豐富的舊石器時代先陶文化,經命名為「長濱文化」,這是迄今所知臺灣地區最古老的史前文化遺址,深具重要性,而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
八仙洞,不只八個洞,這是第一洞,也是唯一不必爬樓梯就可以到的洞。這些因為陸地間歇性上升的過程中,海水的侵蝕作用形成了海蝕洞,越低的洞穴愈年輕。
這些洞穴大致有兩種外型,一種是如第一洞這樣直立形,另一種是橫向半圓形。
其他洞要爬樓梯,兩個女兒自願跟陸客一起擠在山下涼亭裡。
登高後首先來到潮音洞。
跟第一洞形狀不同,這就是橫向半圓形洞。洞裡很涼快,可以聽到很明顯的海潮聲。
力邀老黃繼續往上。沒想到下一洞就整修中。
為了施工而搭設的垃圾溜滑梯。老黃不太願意繼續往上,我也覺得越往上樓梯似乎不是挺牢靠,所以就準備下山。
一轉身看見東海岸這般美景。
希望這幾天有機會可以親近海水一下。
八仙洞風景區停車需要付費,也有不少商店。不過陸客倒沒有想像中多。
塞滿陸客的景點在台11線70.5公里處的北回歸線標啊!聽朋友說是因為這裡停車免費、又有洗手間。
北回歸線位在北緯23.5度,是太陽直射地球的北界,也是亞熱帶與熱帶的分界。台灣一共有三個北回歸線標,其中一座就位於花蓮的台11線70.5公里處,潔白高聳的紀念標,路過很難不被吸引。這座標塔上刻意設計一條細縫,在夏至中午時陽光會正好射入縫中,此刻,塔旁的遊客即可體驗太陽下無影子的奇觀。
我跟姐姐一直在跟線標照相,這二個竟然找到如何絕妙好位納涼喝起飲料來。
第一次看到有人用膠囊咖啡機做生意!老闆說這樣比較方便。這個老闆每週從西部來這裡做兩天生意,跟我們這次無緣造訪的池上甘盛堂老闆類似呢。
台東這段海岸上,還有兩間因為颱風受損,改建後而聞名的教堂。
「樟原」位在台東縣東海岸最北端,東濱太平洋、西倚東海岸山脈、南鄰八仙洞、北承長虹橋,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當地居民以阿美族群居多,多數以務農、雜工、捕魚為業;民風純樸,生活勤儉。樟原村最具特色地標為「樟原基督教長老教會」,是阿美族樟原部落學習諾亞造方舟的精神,居民主動奉獻集資,並以義賣、賣野菜、抓青蛙等方式,自行設計興建完成一所教會,此建築物被譽為台灣最美之「諾亞方舟」造型教堂;建築體兩側有圍矮牆環繞,猶如船隻駛進樟原港口正要靠岸,守護著當地居民;外牆鮮明的紅磚部落圖騰,象徵在地部落原鄉精神永為流傳。
樟原基督教長老教會
地址:台東縣長濱鄉樟原路67號
另一座是在成功鎮宜灣部落的「卡片教堂」。民國39年,基督教長老教會傳入宜灣,當地阿美族信徒原本是建造竹架茅草教堂,民國63年卻毀於颱風。 教友們決定集資重建,新教堂為加強磚造平房,外形仿歐洲鄉間小教堂形式建造,屋頂有哥德式建築的風格。 不過我們造訪當天,通往教堂的小路拉了警戒線,只能遠遠地在眺望這座小而美的教堂。
卡片教堂(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宜灣教會)
台東縣成功鎮宜灣路11號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