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想去的地方是安平樹屋,樹屋就在德記洋行隔壁,我們到時,來了一小團體要進樹屋,我們避開人群,先去一旁的德記洋行。當天雖然沒下雨,但也沒有大太陽,不然德記洋行的白灰牆襯著藍天肯定很美極了。
洋行是鴉片戰爭以前,清廷特許在廣州經營對外貿易的行號,也是近代外國商人在中國設立的企業機構。 原英商德記洋行創建於清同治6年(1867年),位於當時安平的海頭社,大多從事鴉片、樟腦、砂糖等大宗貨物交易。光緒21年(1895年)臺灣割讓日本以後,日政府將鴉片、樟腦大宗貨物交易權收回專賣,洋行貿易量銳減,加上安平港日漸淤塞,影響船舶載卸,紛紛關閉,唯德記洋行仍繼續營業。
宣統3年(1911年)在安平的洋行都關閉後,日人將它改為鹽業會社,臺灣光復以後,再改為臺南鹽場辦公廳舍,民國68年,市政府將德記洋行收回並整修,做為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 英商德記洋行,長二十英丈,寬十二英丈,與先後建立的怡記、和記、東興、唻記,合稱安平五大洋行。洋行建築因為多數採用西方建築,所以視覺上有別於傳統的閩南風格建築。此外,它們也是台灣與西方貿易的歷史證物。
德記洋行整棟建築坐北朝南,樓高二層,主樓梯設於正向中央,一樓原為行員宿舍,走道居中,左右各有三間房間,東西南三面均繞以拱廊,二樓空間與一樓房間相似,但走廊圍以綠釉瓶飾欄杆,加上白色粉牆,在風貌上與安平傳統之民宅完全不同。屋頂為桁架系統,上鋪瓦片,分成左右二個屋頂,均為四坡排水。一般而言,西方人在台灣所建之房舍中,大抵會採拱廊模式,以避雨水及日曬,因而拱圈成為建築上之重要元素,德記洋行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
現存外牆以白灰粉飾,左右空地種植草皮花樹,整體觀之,環境雅緻清爽,幽靜親切。
以上介紹摘自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網站。
這是洋行二樓中間的走道↓,等了一下才沒人,水平沒抓好,殘念,下次要拍這種,要記得開啟LCD上的井字對位線。二個寶貝都在同一個樓梯,拍攝角度不一樣而以。
房間內展示以鄭成功史蹟與先民篳路藍縷兩大部分之蠟像為主。鄭成功史蹟內容有圍攻熱蘭遮城、荷人媾和談判為主題;先民篳路藍縷則以渡海來台、平埔族狩獵與織布、私塾教育、曬鹽過程、製糖、農耕與收穫等為主題。原先以為第一次看蠟像的小若會害怕,沒想到她還看得挺開心的。蠟像在二樓,一樓則是展示台灣先民用品↓,看到古早時後做糕餅的模子、筷子筒,如果有賣,我好想買喔。
參觀完洋行,就往一旁的樹屋前進。
樹屋位於德記洋行隔壁,最初為洋行倉庫,從砌牆古磚推取自熱蘭遮城紅磚,及門楣花崗石、窗框基石與木屋架構判定,推測最早應建於十九世紀末及日治初期,作為「大日本鹽業株式會社」出張所倉庫,現況規模即為日本人增建。
光復後改為台鹽倉庫,曾一度荒廢任由榕樹寄生,經過半個世紀,形成特有的屋樹共生奇景。安平樹屋的奇景,引發藝術家的創造意念,在經費的支持下一度進駐其間。後因活動終止,樹屋再度閒置,直到被列入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的整體規劃中,經過專業的規劃,於2004年底整修,提供木棧道讓人穿梭於樹屋之間,形成特殊的地景建築,帶著一種童心的想相及探險樂趣的空間,重現於世人眼前。 老榕樹氣根自然而然自損壞的屋頂垂下攀附生根,形成「樹以牆為幹、屋以葉為瓦」的特殊景觀。
介紹和下面這張全景圖摘自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網站。
樹屋裡頭維護得很好,為參觀而搭設的鐵架也跟樹屋也非常融合,走在裡頭,可以感受到特殊的神秘氣氛。不過可能是因為我們是晴天來,如果是雨天或晚上肯定感受截然不同。以下就看看愛米隨意拍的安平樹屋吧~
最後,二個孩子在樹屋玩起hide and seek,如果認真躲,在這邊當鬼的人肯定很難找出所有人。參觀了赤崁樓、德記洋行、樹屋,小若靜靜地跟爸爸坐下來,很專心看了台南古蹟介紹的影片,相信這趟知性之旅,對她日後上社會課(姊姊在赤崁樓不斷說:這個我們社會課本有,那個圖跟社會課本上一模一樣.....)應該有所幫助。
如果你也覺得還不錯,請幫愛米推一下↓
阿里阿多^0^
延伸閱讀:愛米家在台南吃過、玩過的
赤崁樓
德記洋行&安平樹屋
安平古堡
開台天后宮&古堡蚵仔煎
台南西門國小
合成帆布行&永盛帆布行
台南孔廟與台灣文學館
花園夜市
搭竹筏遊四草大眾廟綠色隧道
鹽田生態文化村&海濱歷史公園
億載金城
阿堂鹹粥
隨光呼吸
福記肉圓
伊藤料理
府中街吃炒泡麵
波哥茶飲誠品安平店
瀚林茶坊西門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