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麻豆,你會想到什麼?文旦!賓果,我也是只想到文旦。
這個暑假初接送若寶去蕭壠參加夏令營,想跟姊姊到附近鄉鎮來趟半日遊而開始找資料,才知道原來麻豆發展的歷史非常悠久。
麻豆區的發展可源自於至今已上千年歷史的蔦松文化,發現的遺跡有過港貝塚和千年人骨,但實際的生活狀況仍在考證,根據文獻資料記載麻豆區昔日是平埔族中的西拉雅族四大社的『蔴荳社』(Mattau或Mattauw)的聚落,在荷蘭佔領台灣時期即稱作『麻豆番社』,在平埔族的意思分別是眼睛(有交通樞紐之意)和港口,荷據時代曾在這裡建立教會大學,至清領時期由於漢人聚落建曾因此稱為蔴荳堡,1985年甲午戰爭後台灣割讓給日本,台灣總督府延續清朝的舊 制,設置蔴荳辦務署並下轄街庄長,1920年台灣總督府調整全台行政區域,改設台南州曾文郡麻豆街;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台灣光復後,至1950年改制為台南市麻豆區,包含29個鄰里至今。 (摘自維基百科)
開發如此早、地位又如此重要的麻豆,當然也有一條「麻豆老街」。不同於許多老街經過整治規劃後的形象統一,麻豆老街新舊交雜,許多老屋被招牌擋住,逛起來頗有尋寶的樂趣。
麻豆老街於1920年開始發展,由頂街的興中路至下街的中山路,綿延1公里餘,是台灣第二長老街。老街建築樣式融合日本大正時期巴洛克建築與昭和時期的現代式建築;許多建築仍可以看到屋面頂端飾有草圖動物的造型,柱頭裝飾圖案、圓弧形美麗線條,以及山牆面尖頂精彩的造型雕刻,古色古香,彷彿走入時光隧道。
在這裡可以不斷看見,類似這樣老房子裡開著連鎖商店。
建議用步行逛麻豆老街,才不會遺漏這些要抬頭才能發現的驚豔。
麗嬰房的屋頂真是精雕細琢、美輪美奐。
這棟不是老屋,只是看到這麼高的麥當勞兒童遊戲區滑梯,忍不住按下快門。
好喜歡這種比例的窗戶,可以想見其青春時的樣貌,多麼氣質非凡。
看到這樣失修的美麗老屋,有點不捨。
這棟是麻豆老街代表建築之一的「電姬戲院」。這座麻豆鎮最古老也最富麗堂皇的電影院,始建於民國二十四年,由當地望族陳福德所興建,正式開張在民國二十六年,最初由日本地方當政者取名為「電姬館」,光復後才改名為「電姬戲院」,不過老一輩者仍習慣稱其為「電姬館」。
電姬戲院正面有三個圓框,分別框著「電」、「姬」、「戲院」四字,而在其兩旁各有七個石獅浮雕,象徵著每週七天都在營業的意思。電姬戲院在日治時期因費用偏高,所以顧客多為日本人。二次大戰後,在戲院除了上映過默片與黑白電影外,也曾上演過布袋戲與歌仔戲。後來電影業逐漸不景氣,戲院也曾做為歌舞團的表演場所,而後就歇業。雖然歇業多年,建物仍相當堅固。2007年知名導演侯孝賢還來此拍廣告片。
電姬戲院,佔地120坪,共2層樓,一樓可坐300人,二樓則可容納100人。在戲院的舞臺下方,為了達到立體迴音的效果,還埋有甕缸。
感覺警衛森嚴的售票口。
據說官方想將這邊改造成電影文化館,希望能早日落實。
字跡模糊的古早站牌。
現代的興南客運,這站就叫做「戲院前」。
離開老街後,我們想去造訪鹹菜巷。GPS帶我們來到這裡,停好車,母女倆一彎進巷內都覺得有聞到鹹菜的味道。不過卻遍尋不著鹹菜的足跡。
但看見美麗的閩南建築,裡頭還有住人呢。
還有閒置中的日式房子。
走到此路不通了,決定回頭是岸。
回頭前先來合影留念。右下角入鏡的機車老伯,大概覺得這對母女倆舉止怪異,來來回回騎了三趟。
終於在問了三個人後,看到鹹菜巷的路牌。麻豆早期是製鹹菜的重鎮,仁愛路29巷有鹹菜項之稱號,以前走進麻豆草店尾的巷弄中,可看到碩大的圓木桶成行排列,形成獨具特色的「鹹菜巷」景觀。
近年產業式微,培文國小搶救保留了7個醃鹹菜木桶並成立鹹菜文化園區,一方面作為學生教育素材,二來也記錄地方文化。
每個大木桶約2公尺高,直徑1.6至 2.5公尺,可醃製1萬公斤的鹹菜。
拍完鹹菜桶,本想繼續前進郭家古宅,但GPS將我們帶進鬧區中,就不負責任說:「目的地在前方五十公尺處」。問了路邊攤販,攤販說古宅好像有部分還有住人,也沒開放,其他的維持的也不是很好。言下之意,好像不太值得參觀。也好,女兒對古蹟本來就興趣缺缺,那就路邊買杯冰咖啡,朝下一個目標---總爺藝文中心前進吧。
我們即時的生活與心情都分享在臉書專頁,歡迎按讚加入~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